品質指標之介紹與分析方法
星號(*)表示正確答案
黃底標示表「答錯的題目」
1. 資料本身必需符合常態分佈,方能統計流程管制,以利進行異常事件管制。
 
*
配分: 10
2. 當資料本身符合常態分佈時,方能使用管制圖,進行統計流程管制。
*
 
配分: 10
3. 可歸因原因變異, 存在於穩定的流程或系統中,代表某種程度可接受的變異。
 
*
配分: 10
4. SPC 是指從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去蒐集資料加以統計分析,從分析中發掘製程的異常,立即採取修正使製程恢復正常
*
 
配分: 10
5. 外部醫療品質指標( 如TQIP 、 THIS) ,其指標只收集病人個案之個別資料, 再由醫院層級資料之長期監測,評估醫療照護的適切性及尋求品質改善空間
 
*
配分: 10
6. 醫療品質指標如果只經由數字比較來判定品質好壞,易引導醫院操弄數字,以符合外界的需求,失去醫院內部持續自省、精進品質的動力
*
 
配分: 10
7. TQIP 特性為?
  是醫院自願性的參與TQIP
  指標的最終意義不在數值大小,而在於品質的提昇
  利用指標資料做進一步的分析及促進品質改善
* 以上皆是
配分: 10
8. 管制圖的基本原理與目的為?
  找出可歸因原因變異,並進行持續改善
  資料值若落於控制線外應視為special cause所造成之變異,而加以排除
  依據常態分布原理,68.26%的數值應落於平均值±1SD,95.46%落於平均值±2SD,99.73%落於平均值±3SD
* 以上皆是
配分: 10
9. 不可歸因原因變異, 存在於穩定的流程或系統中,代表某種程度可接受的變異。
*
 
配分: 10
10. 為加強指標資料收集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方法, 以下描述何者為是 ?
  將病歷紀錄變成一般的例行事務、定時與紀錄者溝通、瞭解他們所期望的紀錄方式、強化電腦的使用者介面並透過電腦進行防錯(IHI Website)
  透過加強資料紀錄者之教育訓練,有助於提高資料收集的完整性與準確性
  確實釐清指標蒐集定義(如分母不應該排除OHCA救起之病人),並澄清疑問(如排除之分子分母定義及排除之方法)
* 以上皆是
配分: 10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rina 的頭像
    Irina

    ◎ Irina ◎

    I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